辛亥革命以來,校服的變遷一路跟隨歷史的腳步曲折前行,承載著我們少年時代幾乎所有的歡樂與淚水,在我們的記憶中熠熠生輝。
從辛亥革命到二十世紀年代:制服式校服是初次系統出現。
1930年代的時候旗袍在校園里很是流行,旗袍校服出現在20世紀30年代,逐漸取代了原來的裙子制服,20世紀30年代也是旗袍比較流行的十年。
但是在四十年代的時候,延續了三十年代的服裝設計風格,五十年代的時候校服更隨意,缺乏特定的制服。
新中國成立之初,全國人民都穿藍灰色干部服、列寧服、棉大衣。長袍馬褂基本退出歷史舞臺。58年前,氛圍比較寬松,大學女生穿的是五顏六色的毛呢大衣。其中《楊沫年青春之歌》講的就是這個時期。
六十年代、七十年代是舊軍裝,這時期的學生,草綠色就是他們認為的主要色彩。
八十年代的時候“校服”這一詞重現。
改革開放后,中國的服飾終于迎來了春天,在80年代后期,“校服”這個詞,也逐漸回到了我們的視線。一開始比較分散,學校制服不是每個學校都有的,學校制服是一樣的,沒有統一的要求。
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:運動服主宰了世界。
此時我們中國作為大陸的校服普遍以運動服為主,顏色主要有藍,紅,綠,白等。這在培養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,強化教育學校的整體社會形象,增強農村集體榮譽感上起到了一個主要影響作用。國家教育部在1993年就下發文件,要求不斷加強我國中小學生著裝管理工作。
二十一世紀,校服以制服式形式呈現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,一般的運動服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和家長的要求,越來越多的韓式校服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。
校服能一定影響程度上傳播中國社會服務禮儀教育文化,培養自己孩子的社會發展規范性。美觀、舒服是校服的主要表征,校服設計中加入具有一定的時尚元素,既不失校服的規范,又能凸顯孩子的青春活力,培養他們孩子的審美活動能力。
不論是學校還是一個組織,有了統一的服裝,就有了統一的文化,文化時刻伴隨著大家,愛學校、愛國家的情懷也會時時刻于學生心中。